在中医药中,黄芪是一味家喻户晓的“补气大将”,既能补,又能防,还能治。尤其是在配伍上,黄芪的应用非常灵活,既可以单独使用,也能与多种药材配合,效果更为显著。黄芪的核心作用是补益脾肺之气,这为它的六大配伍特点奠定了基础。下面就用通俗的方式,把这六大特点一一道来。
黄芪补脾气的功力很强,而且补而不滞。脾气虚的人常常会出现乏力、食欲不振,甚至脏器下垂的情况,比如胃下垂、子宫脱垂、脱肛等。这类情况用黄芪的效果比人参更显著。生黄芪尤其适合中气下陷的人,可以把下陷的脾胃之气“提”上来。遇到脾虚利水的情况,它还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湿。古方防己黄芪汤,就是用黄芪配防己,既补气又利水,很适合表虚又有水肿的人。
补肺气是黄芪的另一大特长。肺主呼吸、主声音,肺气虚的人往往呼吸短促,声音低弱,还容易感冒。黄芪不仅能补肺气,还能增强卫气,提升身体的防御力,让腠理更紧致,不轻易被外邪侵袭。像玉屏风散,就是用黄芪配防风、白术,来益气固表、止虚汗。对于经常感冒、容易出虚汗的人,这种配伍很有帮助。
黄芪还能消水肿。早在东汉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里就有“防己黄芪汤治风水”的记载,这里说的“风水”就是因卫气虚弱、体表不固引起的水肿或风湿。黄芪在补气的同时,还能促进水液代谢,帮助消肿。对于既怕风又水肿的人来说,这个组合既能祛湿,又不伤正气。
托毒生肌是黄芪的另一妙用。气血亏虚的人,疮口容易化脓、久不收口,这是因为正气不足,无法把脓毒推出体表。黄芪补气生血,可以“托”着脓毒排出体外,并促使新肉生长。在治疗疮疡久溃不愈时,黄芪常常和当归、金银花等配伍,补气血的同时排毒生肌,效果非常好。
益气活血,也是黄芪的配伍亮点。气是血的动力,气虚就会导致血行不畅,形成瘀血。黄芪补气之后,血液运行加快,自然能活血化瘀。比如中风后遗症中,气虚血滞、脉络瘀阻的人,用补阳还五汤配黄芪,既能恢复气血运行,又有助于肢体康复。
虽然黄芪不属于典型的补血药,但它有益气生血的能力。当归补血汤就是经典例子:全方只用黄芪和当归两味药,而且黄芪用量是当归的五倍。这里的道理是,气为血帅,气足了,血才能生得快、行得畅。气虚血少的人,用这种思路补,比单纯补血更有效。
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,黄芪配伍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、部分胃肠疾病、慢性肝病等方面有一定辅助作用。它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、改善循环,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、扩张血管。不过,并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用黄芪,比如急性病毒性肝炎、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等热毒盛、湿热重的病证,用黄芪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因此,使用黄芪必须辨证施治。
黄芪的配伍妙处在于“补而不腻、固而不涩”,既能补脾肺气,又能利水、托毒、生肌、活血、生血。无论是体虚容易感冒,还是脾虚水肿,或者是气血两虚、伤口不愈,黄芪都有用武之地。但它并不是“万能补药”,用得对,效果惊喜;用得不对,就可能帮倒忙。了解它的六大配伍特点,才能更好地发挥这味中药的价值。
配资平台口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