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写的有点累,从动笔开始,不断的查阅、修改,因为要回答太多的问题:
隗嚣为何会帮刘秀打叛徒?
刘秀为何会原谅背叛的人?
又为何让他重新领兵?
绿林几位大佬后面的结局如何?
那个在后汉书里评价为守义于故主的并州王鲍永到底有多强?
赤眉为何惨败陇右?
邓禹又为被新败的赤眉赶跑?
希望这篇能将这些问题都讲清楚。
之前说过刘玄摆下鸿门宴准备诛杀张卬等人,隗嚣第一个警觉。
刘玄将计就计,托病不出,召张卬等人入宫。
隗嚣老谋深算,嗅出阴谋的他也宣称有病,剩下那一伙人稀里糊涂就去逼宫了(张卬等没有防备,卬 皆入,将悉诛之)
众人入宫后,刘玄对照名单发现少了隗嚣,他犹豫不决,下令使张卬等四人且待于外庐,想着怎么把隗嚣骗进一起干掉(唯隗嚣不至,更始狐疑)
得知宫内政变失败后,他马上突围逃回陇右根据地(将兵围嚣,嚣闭门拒守;至昏时,遂溃围,与数十骑夜斩平城门关,亡归天水)
回到老家后,隗嚣有点懵圈,自家的地盘大幅缩水!
投靠更始之前,隗嚣一度称霸了整个凉州,八郡皆在其手(嚣遂分遣诸将徇陇西、武都、金城、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,皆下之)
去长安后不久,武威等五郡就推举窦融为新首领,隗嚣现在只剩下天水、安定、陇西三郡,别看地盘小,后面硬扛了刘秀数年围攻。
地盘虽然大幅缩水,但得益于长安的混乱,隗嚣吸纳了大批外逃人才(及更始败,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)
这也导致原本纯粹的凉州豪族集团掺杂了大量关中豪族,人多了,不仅利益难以分配,整个集团的战略方针也开始摇摆不定。
关中派自然想打回老家,对他们来说有两个选择:
1、如果关中依旧混乱,就辅佐隗嚣,下陇山,定关中。
2、如果关中已经有了更强者,还不如忽悠隗嚣纳降,他们一样仍旧是功臣。
关于隗嚣集团的内部矛盾,在后面的陇右攻防战还会详细分析。
别看隗嚣后来让刘秀吃足苦头,此时两人的关系是相当甜蜜。
还记得上篇提到的叛将冯愔嘛?这个人简直是东汉开国历史最大之谜。
1、他是唯一一个叛乱仍被刘秀原谅的人(刘秀可是连邓奉都杀了);
2、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他已经叛变过一次,刘秀依然将他重新派回关中。
邓禹能容?将他擒获的故人黄防能心安?这不是逼冯愔再次反叛嘛?
事实的确如此,不久冯愔再次叛汉。
不过冯愔接下来的举动更让人费解,你已经两叛邓禹,放眼四周,能庇护你的只有隗嚣和窦融,谁料他竟引兵向西,攻打陇右去了。
一个叛徒,还能控制多少兵力,数千已经了不起了,凭这点兵马就可以荡平陇右,取隗嚣而代之?
此战毫无悬念,隗嚣破冯愔于高平,缴获全部辎重。
冯愔之后的史料只有这一句:愔等遂亡降隗嚣。早知如此,当初为啥不直接降了?
对于刘秀、冯愔的种种不合理举动,咱们有一个大胆的推测:刘秀宽恕冯愔的条件就是他要去攻一次陇右。
这个安排可谓一举两得
1、检验凉州军的战力;
2、试探隗嚣的立场。
更妙的是,冯愔作为叛汉的将领,此举还不会得罪隗嚣。
如果事实果真如此,刘秀的城府、算计实在厉害!
以上都是猜测,如果朋友们有更好的推测或者史料挖掘,欢迎评论区留言。
隗嚣击败冯愔后,邓禹的反应是什么呢?
于是禹承制遣使持节命嚣为西州大将军,专制凉州、朔方事。
说明啥?
刘秀、邓禹早有默契、只要隗嚣通过考验,立马送上厚礼。
专制凉州、朔方事,好好干,你就是东汉官方认可的凉州地区最高军政长官。
拿人好处,自然得给人办事,隗嚣决定全力阻击赤眉。东汉开国初期最强精锐的对决,泰山兵VS凉州兵,谁才是最强者?
嚣遣将军杨广迎击,破之,
这是赤眉出道以来的第一败(战力的确恐怖,保持数年未尝一败),败在哪了呢?
1、赤眉是仰攻,翻陇山对大军体力消耗甚巨。相反凉州兵养精蓄锐,以逸待劳。
2、赤眉抵达番须时,天降大雪,山谷都被大雪填平了,气候骤寒,由于对西北天气准备不足,大量的赤眉军被冻死了。
在地形、天气的加持,凉州兵大败赤眉。随后凉州军一路撵着赤眉打,赤眉不敢从原路返回,走了另一条路下陇。杨广紧追不舍,在泾阳再破赤眉(又追败之于乌氏、泾阳间)
赤眉这波被打怕了,陇山的艰险加上强悍的凉州兵,陇右是别指望了,还是回关中吧。
难道益州不香嘛?连陇右都敢闯一闯的赤眉为啥始终没考虑去富饶的四川呢?
一图胜千言。
就这种路况,一百多后,有一位伟大的丞相来回走了数次!
听说赤眉从长安撤离,邓禹大喜,赶紧南下。
进入长安后的第一件事,入太庙收拾历代皇帝的牌位,然后派使者送到洛阳。
邓禹这个举动就是为光武塑造政权的合法性,证明他是刘邦一脉相承的法统!他秉承的是汉朝的基业!
一般人真没有这种认知,如果邓禹能稳住长安, 扫荡赤眉,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可以更高一点。只可惜如诸葛亮般既能理政,还能治军、打仗的还是太稀缺了,千年历史也就那么几个人。
自河北到河东再到关中,邓禹的高光表现到此为止,他要走下坡路了。。。。。。
收复长安,两京在手刘秀又迎来一个利好:更始旧将批量来降。
毕竟之前都是老战友,在刘玄还是刘秀手下干,不都是一个样嘛。
王匡、胡殷、成丹等纷纷前往刘秀的特使宗广处,表达诚意,随后与他一同东归洛阳(更始诸将王匡、胡殷、成丹等皆诣广降,与共东扫)
到了安邑,王匡等人又反悔了,去洛阳就是鸟入牢笼,再也不得自由,思来想去,几人觉得还是占山为王来的爽快,于是商议逃跑。这些小心思自然早被刘秀琢磨的一清二楚,早有防备的宗广暴起,将王匡等悉数诛杀(至安邑,道欲亡,广悉斩之)
至此,绿林三雄(新市兵、下江兵、平林兵)诸大佬,除了早早投降刘秀的王常、还有查不到记载的王凤、张卬,大部分皆退出历史舞台。
曾经显赫一时的绿林落得如此结局,值得深思。从底层起来,骤然获取巨量的财富和强大的权力,如何不被两者迷失本心,继续开创宏伟的事业,这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太难了点。纵观中国古代历史,以农民军出身,打下江山、坐稳江山的也就一个人。。。。。。
邓禹还在清扫长安,招揽流民,又听闻一个重磅消息:赤眉被隗嚣暴打,已经被赶下陇右,正往长安败退而来。
众将表示应趁机痛打赤眉,将这股匪患彻底消灭,汉军的底气来自哪呢?
1、赤眉在关中臭名昭著,汉军民心可用;
2、赤眉刚奉大败,汉军养精蓄锐许久。
这次邓禹没有冷了众将的心意,下令全军出击,双方在长安附近展开会战。
结果令人咋舌。
邓禹败的很惨,惨败后连守长安的信心都没有,急撤出长安退至云阳(淳化县西北)
重新复盘下整个战役,看下图。
邓禹和更始连打了几场大仗,加上新拿下的河东郡也要留兵驻守。即便加上降兵和关中新投的民兵,还是维持二万人军力。
之后他又攻略北地等三郡,自然要留部分兵力驻守。
冯愔、宗歆的内讧,原先两支能战的精锐被内战被消耗殆尽;
入关时刘秀才给了两万人(中分麾下精兵二万人),这次长安会战,邓禹能集中多少兵力?
如果光守城尚可,你出城决战,长安不是又得分兵!
有人要问了,为啥不守城呢?
自冯愔反后,禹威稍损。
之前因为没有速攻长安,已经引发诸将的不满。冯愔、宗歆的内讧又让邓禹在军中的威信大打折扣。
虽然他对汉军的战力有清醒的认识:今吾众虽多,能战者少,但是在已经有过兵变的情况下,他还敢轻易忤逆众将的意志嘛?万一再来个叛乱呢?
他承受不起,只能选择出战!
很多时候领兵的大将都是身不由己啊,写到这,不由得想起潼关城下的哥舒翰。
赤眉再度进入长安,长安百姓好不容易喘口气,又要经历一次浩劫,让他们对汉军极度失望!
因为当时的形势对汉军是十分有利的!
之前邓禹最忧虑还是不是赤眉,而是身后的两个大人物:上党田邑、太原鲍永。
作为并州最具实力的两大军阀,他们的立场某种程度可以决定邓禹西征军的存亡。
如果鲍永联合田邑南下,切断洛阳和河内的联络并不困难。补给、通讯被断后,汉军在关中将陷入瓮中捉鳖的不利局势,到时候别说自保,连撤出关中都不是一件易事。
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还有几人愿意誓死效忠更始,得罪刘秀呢?
从邓禹西进开始,鲍永、田邑就一直保持沉默,直到赤眉打进长安的消息传来,田邑最先行动,派使者向刘秀请降。
他的刎颈之交冯衍看不上他,责备到:昔更始遣使者巡行郡国,先帝见重于天下,而君拥众十万,不投袂勤王。今汉室中兴,君复观望,岂不谬哉!
田邑答复很直接:天下存亡,诚云命也。邑虽没身,能如命何?
天下兴亡自有天命,我即使拼上性命,又能改变什么?刘秀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现,现在不降,岂不糊涂!
你要是认为冯衍是个忠义之士,那就大错特错,要此人也是嘴炮王,最后一仗未打,还不是投降了刘秀!
因为摇摆反复,表里不一,刘秀也看不上他,仅给他一个小官。晚年潦倒的冯衍只能靠写文章发泄,表达自己的不满(有兴趣的可以搜《显志赋》)
主动归顺的田邑则继续做他的二千石大官,历任代郡太守、西河太守。
上党投降后,鲍永又是什么反应呢?
这位更扭捏。
按说刘玄可是鲍永的大贵人,一手将其提拔为尚书仆射, 行大将军事,持节将兵,安集河东、并州、朔部,得自置偏稗,辄行军法,后又封为中阳侯。
刘玄对你不薄啊!
然而邓禹西进关中,途经并州,你一兵未派也是事实,以至于刘玄不得的把原先防备赤眉的主力北调来堵邓禹,导致关中门户大开,被赤眉轻松破关而入。从某种程度来说,更始覆灭,鲍永是要负一点责任的。
当然,鲍永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当时部分豪族的矛盾心态。
身为更始臣子,按照儒家学说,你得为君王效忠,但出于个人、家族的利益,你又不愿意得罪刘秀,趟这趟浑水。
我既不发兵阻拦,但也不会主动投靠,两不相帮也是无奈之举。
现在上党投降,形势对鲍永越发不利,很快刘秀的特使也来到太原。持符节征召鲍永。
现在摆在鲍永面前有两条路:要么马上归顺,要么就发兵顽抗。鲍永说两个我都不要,他做了一个奇怪的动作:囚禁刘秀的特使,同时派人去长安打听消息(永疑不从,乃收系大伯,遣使驰至长安,以观虚实)
确认更始灭亡后,他还大张旗鼓地给刘玄举行丧礼,然后将大将军印玺封存,遣散所有军队,只带着亲信百余人向刘秀投降。
刘秀很疑惑,并州兵就这点人?
鲍永“义气凛然”回答:我作为更始帝的臣子,未能保全他的江山,若我带着他的军队,用以换取富贵,那会让我觉得羞愧,所以我把军队全部解散了(臣事更始,不能令全,诚惭以其众幸富贵,故悉罢之)
刘秀现在缺的就是兵啊,如果有并州兵,邓禹那是如虎添翼,何愁干不过赤眉、
你现在过来说把军队都解散了?
刘秀作为超级人精,哪还看不出鲍永的小心思,既要XX,又要XX。他对此很不满,史书记载,意不悦。
有人可能会说,是不是要求太高了,咱们举一个同时期的人,大家再做判断。
新莽时有一位叫郭丹的名人,当时的儒生都很敬重他。王莽屡次征召,都被他拒绝,后来大司马严尤亲自出面,郭丹推辞不过,只能与学生逃往北地郡。
刘玄称帝后,郭丹见汉室已兴,又重新出山,被任命为谏议大夫(更始二年,三公举丹贤能,征为谏议大夫)
刘玄让他持节回老家南阳,安抚百姓。郭丹离家已经十二年,如今可以坐着高大的马车,衣锦返乡,这一把情绪直接拉满(持节使归南阳,安集受降。丹自去家十有二年,果乘高车出关,如其志焉)
对刘玄的恩德,郭丹铭记于心。当听到刘玄遇害的消息后,郭丹也为刘玄发丧,随后弃城出逃,他扮成乞丐一路北上,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刘玄的妻子,然后把更始政权的使节归还给她,最后回到家乡隐居(遂潜逃去,敝衣间行,涉历险阻,求谒更始妻子,奉还节传,因归乡里)
朝廷听闻其名声,屡次征召,都被郭丹拒绝。直到建武十三年,足足用了十年时间,郭丹消除了与旧主之间的一切利益关系,方才重新出来做官。
两相对比,谁的品尚更高?谁的风骨更傲呢?
这篇为啥鲍永写了这么多,因此这个人的分量极重,能力相当强悍。
刘秀急欲攻下关中,向西进军时,在怀县(今河南省沁阳市)遇到绿林军旧部阻击,连攻三日不能攻下。换鲍永上后,因其在绿林军中威望较高,不费一兵一卒,就说服绿林旧部归降(时攻怀未拔,帝谓永曰:“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,关东畏服卿,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。”即拜永谏议大夫。至怀,乃说更始河内太守,于是开城而降。帝大喜,与永对食)
任鲁郡太守时,智擒叛将彭丰等人,稳定鲁地(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,侵害百姓,乃拜永为鲁郡太守。永到,击讨,大破之,降者数千人)
治理扬州时,采取“缓其衔辔”政策,镇抚结合,稳定人心。
他要是忠心刘玄,刘秀统一天下的进程将大大延缓。在洛阳称帝后,刘秀将要面临极其困难的一年:
那一年,后方的幽州叛了,老家南阳也出了一位神将,再加上关中流窜的赤眉,东线貌似强大的刘永,刘秀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。
鲍永既可以走井陉和北方的叛军联手,也可以太行八径的南路威胁汉军的重要产粮地河内。
刘秀要破局,会变得非常难。
好在鲍永还是做出了“最正确的决定”,此时刘秀北方的版图已经连成一片,可以源源不断向关中输送物资。
只可惜邓禹太不经打,最终赶跑赤眉,收复长安的人居然是东汉版的三姓家奴。
配资平台口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