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,伊朗新一波的导弹攻击已悄然发起,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响彻天际。在这片被战火吞噬的城市中,炮声轰鸣,街头巷尾弥漫着四处躲藏的居民,曾经响亮的豪言壮语——“我们的防空系统是最强的”——如今听来却显得格外可笑。以色列的“铁穹”防空系统,这道昔日的坚固屏障,似乎在伊朗的猛烈攻势下变得脆弱不堪,无法抵御来自天空的威胁。
面对伊朗的攻击,以色列“铁穹”防空系统的脆弱性,如同在向美国发出一声警告:看吧,即便连伊朗的导弹我们都无法有效拦截,如何指望我们有能力对抗中国的现代战机呢?伊朗的战术组合拳让以色列防不胜防,革命卫队一方面派出廉价的无人机群充当“空中炮灰”,迫使以色列动用每枚价值5万美元的“塔米尔”拦截弹,而真正的杀招——高超音速导弹则趁机突破防线,携带着毁灭性的威胁。6月17日的突袭中,四枚“法塔赫”导弹成功穿透了防空网,摩萨德总部大楼被炸出一个直径达30米的巨大深坑,令以色列引以为傲的多层防空系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展开剩余72%伊朗的消耗战战术更是让以色列无可奈何。伊朗“法塔赫”导弹单价约为300万美元,而以色列“箭-3”拦截弹的单枚成本却高达3000万美元。即便在10:1的拦截比下,伊朗仍能摧毁以色列的“铁穹”弹药库,而以色列所消耗的,却是自己国库中的黄金储备。美国五角大楼的内部报告指出,如果美国切断对以色列的支援,其防空弹药将只能维持约12天,这一数字显然无法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长期冲突。
当德黑兰的导弹突破率已超过60%时,美军司令部却陷入了一片沉默。尽管伊朗的“法塔赫-1”导弹仍然是初级的高超音速武器,缺乏中国东风-17那种高机动滑行的能力,但它仍足以对美国耗资千亿美元构建的亚太反导体系形成严重威胁。毕竟,真正的东风-17一旦发射,连美国的萨德系统也无法追踪到其尾焰。
与此同时,伊朗在西太平洋的威胁也日益显现。伊朗导弹工厂隐藏在广袤的山脉沙漠中,月产能力高达300枚。当以色列在一夜之间消耗了2.85亿美元的防空弹药时,兰德公司的兵推模拟显示,美国的航母在台海冲突中仅能维持72小时的生存,而其生存概率不足40%。相较之下,东风-21D反舰导弹的造价却仅为航母的千分之一,足以一击击沉。
而美军的供应链问题也在此时暴露无遗。五角大楼为了紧急支援以色列,调运了“萨德”系统,但由于“爱国者”导弹在乌克兰战场上大量消耗,而“萨德”拦截弹的生产线也受限于零部件短缺,美军面临的困境可见一斑。这一局面折射出更为残酷的现实:如果西太平洋爆发冲突,美军将不得不在14天内通过5000公里的海运路线运送补给,而中国的东风-26导弹只需20分钟便可完成打击。
随着中东战火的愈演愈烈,中国也开始精准施策。在伊朗第17波导弹袭击后的24小时内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,“反对侵犯他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”,同时承诺将“为恢复和平发挥建设性作用”。这一表态迅速引发连锁反应——欧盟27国外长罕见联合声明支持中国的斡旋方案,沙特和阿联酋也向美国施压,要求尽快停火。
与此同时,美国总统特朗普的“战争豪言”在现实面前却变得苍白无力。一方面,他在社交媒体上要求伊朗“无条件投降”,另一方面却在紧急情况下关闭驻以色列使馆,72小时内将外交官撤离,画面极为仓促。更令人讽刺的是,五角大楼虽然向中东增派了三艘航母,但却拒绝以色列提出的轰炸伊朗核设施的请求,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甚至遭到《纽约时报》的讽刺,称之为“纸老虎的黄昏”。
此时,联合国关于停火协议的投票成了检验多极世界力量的试金石。在中美俄英法五常国家首次就“立即停火”达成共识时,半年前美英曾因反对同一议题而导致协议流产。当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情愿地举起赞成票时,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已飞往德黑兰,凭借着高超的外交智慧,仿佛为这场持续的战争踩下了刹车,比特拉维夫“铁穹”防空系统发射的千枚拦截弹更具力量。
伊朗导弹突防率突破60%的消息传至华盛顿时,这一现实不仅揭示了以色列防空系统的失效,更是对未来西太平洋局势的深刻警示:当东风-17以每小时20马赫的速度飞驰而来时,萨德系统的雷达屏幕或许只剩下一片雪花,无法拦截这场来自东方的巨大风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口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