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意思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,使文字更丰富生动,且总体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作者:东旭
陕西甘泉附近,洛河岸边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坟墓,墓碑上刻着几个大字:“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”。这座墓的主人,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。
王开湘,原名黄开湘,与革命先烈方志敏同乡。黄开湘曾任红四团团长,正是带领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的红四团指挥官。为何他的名字碑上写成“王开湘”?为何少了“烈士”二字?他又是如何英勇牺牲的?
黄开湘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,1901年诞生在漆工镇黄家村的一个贫苦农家,父亲靠箍桶谋生。家境清贫,生活艰难,但黄开湘却天性刚烈,不畏强暴,不愿被欺凌。
少年时,他为了摆脱被欺负的命运,远赴附近山中拜师学艺,苦练武艺。受瓦岗寨英雄程咬金与梁山好汉李逵的影响,他选择板斧为兵器,立志成为如他们般的英雄。
展开剩余88%经过一年苦学,黄开湘的板斧技艺已炉火纯青。身怀绝技后,他常为穷苦百姓打抱不平,令恶霸们闻风丧胆。虽然如此,他单枪匹马面对帮凶官府时,依然感到孤立无援。
直到1926年,镇上出现了一个大英雄,黄开湘终于找到了发挥才能的舞台。这个人,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志敏。
方志敏比黄开湘年长两岁,二人是姑表兄弟,小时候常一同嬉戏玩耍。少年时,方志敏外出求学,辗转闯荡。
1926年春节,方志敏回乡团聚,昔日玩伴重逢,话匣子一打开便停不下来。“正鹄哥,这一年你都忙些什么?”黄开湘问。方志敏说:“筹建农民协会,为穷人撑腰,教训那些横行乡里的土豪。石娃,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干这事?”黄开湘握紧拳头答道:“好啊,正鹄哥,我梦里都想着为穷人做点事呢!”
此时方志敏已任江西农民协会筹备处秘书长,积极发展会员。黄开湘便开始走村串户,协助方志敏在几十里范围内秘密建立多个农民协会。
黄开湘干劲十足,热情饱满,不久便正式加入组织。加入仪式上,他激动得脸红如潮,对方志敏说道:“正鹄哥,我以后就是组织的一员了,哪怕死也要为组织效力。”
不久,黄开湘的板斧技艺便派上了用场。1927年秋天,他与方志敏一同前往开会,途经弋阳磨盘山翻越白马岭时,突遇靖卫团哨兵。哨兵中有人一眼认出方志敏,惊呼:“他就是方志……”话未说完,寒光闪过,黄开湘挥斧斩下那人的头颅。敌军头目愣神之际,黄开湘一个箭步上前,斧刃抵颈,厉声道:“想活命就让他们放下武器!”
凭借一把板斧,他成功拿下哨所,缴获五支枪。从此“鬼斧黄”的名号在江湖上传开,黄开湘用斧头斩敌,端掉哨所的故事成为乡里津津乐道的传奇。
如果你以为黄开湘只是个莽夫,那就错了。起初他确实是个没文化的老粗,但为了革命工作,开始学文化。一年后,他居然成为协会里的文化标兵,书法漂亮,写标语的任务全由他承担。
黄开湘进步飞快,1928年任上饶县苏维埃主席,为建立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。此时,他参加革命还不到两年。
仅一年后,黄开湘参军,成为赤色警卫团团长。虽未入过军校,没打过多少仗,但他凭勇敢无畏迅速崭露头角。
初期红军枪支匮乏,他常将枪让给战友,冲锋时只带着板斧奋勇杀敌。挥斧横扫,敌军见他身形高大,面色黝黑,吓得称他“黑旋风”,见他便丢枪逃跑。
但黄开湘并非莽夫,他作战讲策略,避免盲目冲动。1930年7月,红军第十军组建,他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八十二团政委,政委需兼具文化和情商,这显示他的多才多艺。
1931年8月1日,赣东北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,成立赣东北特委,方志敏任主席,黄开湘成执行委员。9月,红十军连克鄱阳、湖口、都昌三县,主力扩编为3个旅,人数达6000。
地方武装30多个连改编为赤色警卫师,黄开湘任师长。年底他抵达苏区,会议上遇见周恩来,周称呼他“斧头将军”,并赠送怀表,朱德也送给他手枪,鼓励他改用枪战斗。
随后,黄开湘被送往红军学校——红大,系统学习军事理论。红大坐落瑞金县杨氏宗祠,开设步兵、政治、特种兵等课程,学制3至5个月,由萧劲光、叶剑英等名将执教。
毕业后,黄开湘如虎添翼,任红七军团19师师长。1933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时,他担任红军总供给部政委,但不习惯后方工作,曾偷偷带斧头逃到前线杀敌。
1934年春,黄开湘接替谭政任红一军团1师政委,归林彪麾下,参与广昌保卫战、石城阻击战等激烈战斗。10月,红军展开战略转移——长征。
12月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,编制缩减。周恩来提议,黄开湘降职团长,接任红1军团2师4团团长,政委为杨成武。
遵义会议期间,黄开湘与杨成武守卫松坎,确保会议安全。听闻恢复毛主席指挥地位,他激动得彻夜难眠,坚持站岗。
会议结束,他兴奋传达电报精神:“主席指挥,红军所向披靡,终于放心了。”
回师途中,因情报误译,敌军兵力超过预期,一度逼近中央军委指挥部。危急时刻,黄开湘冲锋陷阵,带领战士击退敌人,保卫了领导核心。
长征途中,红四团作为先锋,常开路架桥,苦战前行。1935年5月下旬,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,黄开湘与杨成武率部冒雨沿险路急行百余公里,于5月29日清晨抵达泸定桥西岸。
在他们指挥下,第二连长率22名突击队员踩着铁链,冒着弹雨飞夺泸定桥,创造了惊天壮举。
同年9月,甘陕支队红四团在黄开湘、杨成武带领下,一部分兵力佯攻,另一部分翻山越岭夹击,攻占敌军重兵把守的腊子口。
夺下腊子口后,红军马不停蹄东进哈达铺休整。鉴于减员严重,四团缩编为一纵队四大队,黄开湘任大队长。
9月23日,六盘山路段长征即将结束,毛主席在总结前线战斗时,特别表扬红四团是开路先锋,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。
然而,谁也没料到黄开湘的生命却在此时走向终点。
11月6日,甘泉县附近村庄,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十五、二十七军成功会师。为庆祝盛事,红军召开干部会议,黄开湘参加后又和战友杨成武欢聚宴席,神采飞扬。
次日,黄开湘突感不适。连日行军作战的疲劳,加上风霜雪雨的严酷考验,已将他体力逼至极限。他如同一位拼尽全力的长跑运动员,终于倒下。
病情迅速恶化,高烧不退,昏迷不醒。即便昏迷,他仍在心中作战,幻觉中拿起藏在枕下的左轮手枪,呼喊战友冲锋。
警卫员闻声赶来,见他躺在血泊中,已永远离开人世。
黄开湘忠诚无畏,是一名猛将。病中依然心系战斗,被误传自尽。自尽在当时被视为懦夫与叛徒行为,因此他没有获得隆重葬礼,仅以一块刻有“王开湘之墓”的石碑草草掩埋。
十几里外的杨成武次日得讯,带人赶赴,只见新坟令人心碎。他泪流满面,命人再刻上“红军团长王开湘之墓”。
为何名字写错?后续将为你揭晓。
黄开湘的遭遇令人唏嘘,他的亲人亦同样命运凄凉。兄弟五人皆参加革命,且先后牺牲。
他去世后,家中只剩老母方尚香、妻子及年幼女儿黄菊花。妻子因思念成疾,精神恍惚,最终离家不归。
长征结束后,敌人疯狂报复革命者家属,方尚香带着孙女流浪他乡,靠乞讨为生。生活艰难,她无奈将年仅七岁的孙女送为童养媳,自己辗转数年,最终回到故乡漆工镇。
家园早已被敌人焚毁,只剩废墟。乡亲搭建茅草棚,她度过凄凉晚年。年复一年,她盼儿归来,终因悲伤眼疾失明。
1951年,老人孤独离世,却被扣上“逃兵家属”的污名。1950年调查黄开湘下落时,错误认定其长征途中逃离队伍,导致悲剧。
而在杨成武将军回忆录中,只有“王开湘”一名,没有“黄开湘”。1985年该回忆录公开出版后,弋阳县委秘书黄泽生细读,发现两者事迹极为相似,遂报告县委。
县委高度重视,派党史办主任李松河赴京核实,证实“王开湘”实为“黄开湘”。李松河解释:“江西弋阳口音中‘王’与‘黄’发音相近,导致误传。”
杨成武也坚定表示:“黄开湘是长征英雄,永不能忘!”
黄开湘是一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口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